治则:清气解表祛暑,佐以祛湿。
处方:石膏清凉饮加减。生石膏30克,二花20克,连翘20克,菊花12克,甘葛30克,细辛6克,斗苓30克,桔更12克,麦冬15克,川羌10克,鲜荷叶2个,香薷15克。2剂。水煎服,1日3次,早、中、晚各服1次。
7月9日复诊:上方服2剂后症状大减,咳嗽、头疼、关节疼、发热均恢复正常。测体温36.8℃。同原方再进1剂以巩固疗效。
暑热侵袭(伤于气阴)证验案
高某,男,38岁,1981年8月12日诊。头晕胀,肢困乏力1个月余。于20天前曾发高烧,乡医给予补液等和退烧药,热退后,遗有头晕、头胀而微疼,心烦热,肢困乏力,继服西药效果不佳,求中医诊治。精神尚可,食欲一般,体温37.5℃。检查心肺(-)。血常规均在正常范围内。胸透:胸膜及两肺无异常变化。脉细数有力,舌质红,苔白薄。
诊断:气阴两伤,余邪未尽型感冒。
辨证:暑热伤于气阴,高热已去,余邪未尽。
治则:宜清气解表,重在养阴保津。
处方:石膏清凉饮加减。生石膏20克、菊花10克、连翘15克、细辛6克、生地30克、麦冬20克、薄荷10克、荷叶60克,滑石10克。3剂。水煎服,每剂3煎3服,早、中、晚各服1次。3剂药服完,诸症皆除。随访10天未见复发。
暑热侵袭(高热伤津,大便秘结)阳暑证验案
张男,20岁,1982年7月29日就诊。患者述曾在田间烦劳数日,此后即感头晕、头疼,肢困乏力,发烧,体温39.8℃,经某医诊治,肌肉注射安基比林不验,又给补液加氢化可的松等药物,体温降至37.5℃,停药后体温又复升至40℃,曾注射柴胡针和用其他退热药不验,体温持续3日升降返复不定,头疼、头晕,心烦欲呕。而来求中医诊治。舌质红、苔薄腻微黄,脉数有力,皮肤灼热,头疼心烦欲呕,腹微胀,无压疼,大便秘结3天未解,体温40℃。
诊断:暑邪伤津型感冒。
辨证:暑邪侵袭,化燥伤津。
治则:宜解表清暑、通腑泄热,佐以芳香化浊。
处方:石膏清凉饮加减。生石膏60克,连翘20克,细辛6克,麦冬15克,生地30克,荷叶50克,草果12克,槟榔12克,藿香15克,大黄30克(后下),芒硝(冲服)12克。1剂。水煎服。
二诊:患者自述,上药服第1煎泻下2次,初次鞭便,2次稀便,立即煎服第2煎,服后泻下1次,泻后腹部舒畅,呕止,烦消,脉静身凉,舌苔退,黄色消失,诸症皆除,体温已恢复正常,恐死灰复燃,又以原方去大黄、芒硝,加知母12克。1剂水煎服,以清热养阴善后。10日后随访未见复发。
第一例因暑热过盛发病急,曾用西药高热不退,而重用石膏以清气分之热为主,次以解表而退热。第二例因热伤元气,复与冷浴,又遇气候突变寒凉,而挟有寒湿,故出现微恶寒和四肢关节疼痛,所以用石膏清凉饮以清气解表,加川羌、香薷以散湿邪,加葛根解肌以除烦热。第三例因高热已降余邪未尽,同时气阴耗伤太甚,故用石膏清凉饮重用麦冬、生地益阴保津,使伤耗之气阴得以补充,而热自除。第四例发于酷暑季节,昼日炎暑伤津,毛窍空虚,感受暑热之邪。虽用安基比林发汗退烧,但邪不随汗解,则发热愈甚,持续不退。证属表证未罢,里热蕴蒸,伤津耗液,而致心烦欲呕,大便秘结。故以石膏清凉饮加大黄、芒硝,通里泻热兼化湿浊,通下以除腑中结热,则热去,呕止,烦消;其次以麦冬、生地、知母滋阴善后,使耗伤之津液得以补充。
资讯热点
养生爆料
精选图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