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 > 药材 > 药材鉴别
川牛膝和怀牛膝两者虽功用相似,但有所不同,应加以区别。怀牛膝最早见于《本经》,是苋科植物牛膝的根,味苦、酸,性平,归肝、肾经。川牛膝最早见于《滇南本草》,为苋科 ... [更多详细]
发布日期:2022-10-10
贝母在地则得土金之气,在天则禀清肃之令,其味辛平兼苦,微寒而无毒,能入手太阴、手少阴二经。味苦能降,微辛能散心胸郁结之气,为治心中气,不快、多愁郁者之殊药;气味 ... [更多详细]
发布日期:2022-10-09
  川贝母具有清热化痰、润肺止咳的功效,是临床常用的止咳化痰药。近年来川贝价格暴涨,目前市场价已逼近每千克4000元,市场上伪品层出不穷。川贝母是多来源药材,来源于 ... [更多详细]
发布日期:2022-10-09
川芎又称山鞠芎、香果,为伞形科植物川芎的根茎,为气中之血药。采集时间根据地域有所差别,平原栽培的,以小满后4~5天采收为佳,山地栽培的,多在8~9月份采收。采收时, ... [更多详细]
发布日期:2022-10-08
川芎为常用中药。始载于《神农本草经》。原名芎藭。具有活血行气、祛风止痛的功能。用于头痛、胸胁痛、经闭腹痛、风湿痛等病症。来源 为伞形科植物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 ... [更多详细]
发布日期:2022-10-08
山茱萸又名蜀枣、枣皮,为茱萸科植物山茱萸的果肉,每年秋、冬季果实颜色变红后采摘,除去枝梗和果柄,用文火烘或置沸水中略烫,及时去除果核,干燥即可入药。其性微温,味 ... [更多详细]
发布日期:2022-10-01
山茱萸又名蜀枣、枣皮,为茱萸科植物山茱萸的果肉。其性微温,味酸,具有补肝肾、涩精气、固虚脱的功效,用于治疗眩晕耳鸣、腰膝酸痛、阳痿遗精、遗尿尿频、崩漏带下、大汗 ... [更多详细]
发布日期:2022-10-01
山豆根和北豆根为临床常用的中药,但由于我国各省市的用药习惯不尽相同,造成中药使用中同名异物现象时有发生,加之山豆根和北豆根名称相近,因此造成一些地方将山豆根和北 ... [更多详细]
发布日期:2022-09-26
山豆根为清热解毒、消肿利咽的常用中药,始载于宋代的《开宝本草》,《本草纲目》列于草部蔓草类。其原植物系小灌木,多野生于石灰岩山地或岩石缝中。习惯认为广西所产者质 ... [更多详细]
发布日期:2022-09-26
来源 1.北山楂:又叫山里红、大山楂。为蔷薇科植物山里红Cra-taegus pinnatifida Bgevar.major N.E.Br.和山楂C.pinnatifida Bge的干燥果实。2.南山楂:又名山楂子。 ... [更多详细]
发布日期:2022-09-18
山柰,又名沙姜。为少常用中药。始载于《本草纲目》。具有散寒温中、消食止痛的功能。用于胸脘胀满、腹中冷痛、寒湿吐泻、风湿关节痛等病症。来源 为姜科植物山柰Kaempferi ... [更多详细]
发布日期:2022-09-18
山柰又称沙姜,为多年生姜科植物山柰的根茎,产于两广、云南、台湾等高温、潮湿的地区,每年12月至次年3月间,地上茎枯萎时,挖取2年生的根茎,洗去泥土,横切成片,用硫磺 ... [更多详细]
发布日期:2022-09-18
山药为薯蓣科植物薯蓣的干燥根茎,冬季茎叶枯萎后采挖,切去根头,洗净,除去外皮和须根,干燥,或趁鲜切厚片,干燥;也有选肥大顺直的干燥山药,置清水中,浸至无干心,闷 ... [更多详细]
发布日期:2022-09-16
山药原名薯蓣,《神农本草经》列为上品。《本草纲目》载入菜部柔滑类,为中医常用的补气药,有益气补脾、滋肾虚、治消渴之功。传统习惯认为河南所产者质量最佳,由于各县的 ... [更多详细]
发布日期:2022-09-16
大风子又称大枫子,为大风子科植物大风子的成熟种子,主产于越南、柬埔寨、泰国、马来西亚、印尼、印度及东南亚其他地区,我国云南、广西、台湾等地亦有产。海南、缅甸的大 ... [更多详细]
发布日期:2022-08-3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