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异名】石被(《连江县志》),纸菜(《广东新语》),海莴苣(《中国植物图鉴》),海白菜(《中药志》)。绿菜、猪母菜、青菜婆。
【基原】为石莼科植物石莼或孔石莼的叶状体。
【原植物】①石莼,又名:菜石莼。
藻体黄绿色,长10〜30厘米,可达40厘米。体近似卵形,边缘常略有波状,或呈广宽的叶片状。体厚在45微米上下。生长在海湾内、中潮带及低潮带的岩石上或石沼中。分布浙江至广东海南岛沿岸;黄渤海沿岸稀少。
②孔石莼 Kjellm.藻体深绿色,呈椭圆形、卵形、披针形或圆形叶片状,扁平如纸,厚约70微米,近基部厚 约130〜180微米,长径自10 厘米〜1米,边缘略有皱或稍呈波状。有许多大不等的孔。基部有盘状固着器,其附近有同心圈的皱纹,无柄或不明显。生长在中潮带及低潮带和大干潮线附近的岩石上。分布辽宁、河北、山东和江苏等地沿海,长江以南的东海和南海沿岸也有生长,但由北向南逐渐稀少。
【采集】冬、春二季采收。
【药材】干燥叶状体呈不规 则的团状物,质极松软,甚薄,极易破碎。产广东、福建等地。
【成分】①石莼干品含水分11.51,灰分51.11 (二氧 化硅、钙、镁、钠、?等),氮0.58,蛋白质3.61,粗纤维6.89, 氯化钠10.55%。尚含酸性多糖和糖醛酸(Uronic acid)^、廿二碳五稀酸28_异岩藻甾醇(28-Isofueo-sterdl)、环木菠萝嫌醇(Cycloartenol)、24-亚甲基环木菠萝烧(24Methylencycloartanol),和二甲基-/S-丙酸亭。
②孔石莼含蛋白质16.03,脂肪0.23,戊聚糖12.27和可溶性非氮物质54.49%;灰分21.57%(中有钠4.9、钾 2.9、硅 1.7、磷 0.6、铝 0.8、;铁 1.6、钙 1.8、镁22.1、硫 17.8%)"3;又含氨基酸、乙酸、丙酸、丁酸、戊酸,以及 十四酸、十六酸、亚麻酸等脂肪酸⑴丙烯酸(Acrylic acid尸n、葛缕酸(Carv?ne>、糠薛苯甲酸丙酸柠檬酸、 茴香醛(Anisaldehyde)、香荚兰醛(Vanillin)、异香荚兰醛 (Iso~vanilin)、桂皮醛(Cinnamic aldehyde)"23、香茅醛 (Citronellal)、异松油嫌(Terpinolene)、?-菰稀(a-Pine-ne)、柠檬烯(Limonene)、黄樟醚(Safrole)、对聚伞花素 (p-Cymene)、桉叶素(Cineole)、丁香油酚(Eugenol)、芳 樟醇(Linalool)、a-松油醇(o-Terpinool)11133、生物素 和维生素。
【药理作用】石莼提取物对番木瓜蛋白酶处理过的人红细胞有凝血作用,该凝血作用能被L-岩藻糖 及乙二胺四乙酸(EDTA)所抑制,但对热不敏感,60℃时仍能保持活性,但低Ph则会使其失活。它对不同血型凝集强度不同,O型最强,其次为B>A>AB。孔石莼加入鱼饲料中,可命名太阳鱼类Acanthopagrus总脂蛋白的57%提高到67.6%。从孔石莼中提取出一种腺苷,具负性肌力作用,其减弱心肌收缩的作用不受β-阻滞剂普萘洛尔和α-阻滞剂酚妥拉明的影响,故认为它对心肌的抑制不是通过肾上腺素能受体产生的。
【性味】《本草拾遗》: “味甘,平,无毒。”
【功用主治】《中华本草》:利水消肿;软坚化痰;清热解毒。主水肿;颈淋巴结肿大;瘿瘤;高血压;喉炎;疮疖;急、慢性肠胃炎;疳疾。
①《本草拾遗》:"下水,利小便。"
②《海药本草》:"主风秘不通,五鬲气,并小便不利,脐下结气,宜煮汁饮之。胡人多用治耳(’耳’一作’疳’)疾。"
【用法用量】内服:煎汤,15-30g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【注意】孕妇及脾胃虚寒,内有湿滞者慎服。
摘录《中药大辞典》12.09
资讯热点
养生爆料
精选图片